我只说我的经历 ,我充分理解很多人不喜欢纽约,纽约绝不是完美的城市,有很多大城市的问题。
在纽约上过学,现在人在德国,这几年全世界跑了不少地方。对于我来说,纽约不是最美的,也不是气候最宜人的,也不是人最热情的,治安也不是最好的,更不是最干净的。但是纽约是世界上最精彩的城市。
什么吃的好展览多旅游景点多我就不说了,什么物价高压力大地铁有尿臭街上很多垃圾也确实不能否认。这些东西百度一下搜搜图片都能找到。
我在纽约最大的感受是他包罗万象的感觉。生活在纽约经常忘记了自己是个外国人。这并不是说我觉得自己是个美国人,我当然是百分百中国人。但是在纽约,你从哪里来,你是什么肤色,你说话有什么口音,没有人在乎,也没有人会介意。你就是你,你就是你个人,你就是一个人。而且这一点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很多我身边的朋友,中国的外国的,都有类似的感受。纽约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虽然北京上海也号称国际化大都市,但是和纽约比还是很不一样。北上广虽然外国人也很多,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日常生活基本不太会接触老外。但是我在纽约的时候,房东是以色列人,楼下手机店服务员是尼泊尔人,对面饭店有中日韩,上门找我捐款的是巴拿马人,出租车司机是印度人,你每天都会遇到来自这个星球各个角落的人。虽然身在美国,但是可能一整天打交道的都没有几个美国人。我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文化背景感到不同,因为其实纽约文化并不能代表美国文化,纽约代表的就是这个世界所有人所有文化杂糅在一起。
我现在人在德国,虽然德国人都很Nice都很礼貌,但是我还是时刻会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总是缺乏归属感。这种心理上的东西很难说对我实际生活影响有多大,但是我个人更喜欢在纽约的感觉。
多年前看过一篇写纽约的文章,作者和文章名字都不记得了。里面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你每天走在街上,看着形形色色的人,不一样的面孔,怀揣着或大或小的梦想,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纽约,你才会被纽约的伟大所感动。
一个井井有条的丛林社会。人精太多的背景下,各种常春藤的高知,各种艺术金融天才,顶级帅哥美女满地跑,不知来历的顶级富豪有的是,纽约的房地产就是洗钱天堂,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亚文化群体,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太可怕。再怎么牛逼另类到了纽约也顿时被淹没,显得一般般,平淡无奇,average.
当no body gives a shit about you时,反而可以大隐隐于市,反而可以真正做自己。当个废柴,打个散工,也可以过一生,反正纽约给低收入者提供的福利可以说是全美最好的之一;或者当个事业狂,拼命追求名利,纽约也有的是舞台供你发挥,背后也没有公权力来动辄指手画脚(我的亲身体验)。
我想我是行动派的爱纽约,当初作为一个来自外国的毫无根基的年轻人,在自己有无尽选择时,把人生筹码all in 在纽约,到现在积重难返,被深深打上了纽约的烙印了。这就是我的命,命该如此,与这块土地有深厚的缘分。
纽约不是完美的,人类文化中所有的优点,缺点,在这里都展现的淋漓尽致。纽约不是田园牧歌岁月静好的小清新,而是既顶级热闹繁华又极度无情自由的世间红尘最深处。
在这里,我既不是外地人,也不是本地人,既不是多数派,也不是少数派,没有阵营,没有集体,我就是我,无法被定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者的天堂。
另外我觉得,人即使并不一定一生都在某个一线城市定居扎根,但年轻时要出来看看世界,尤其到世界最繁华的地方看一看,至少碰碰运气,把自己放在一个无所顾忌全世界最广阔最多元的天地下,三观不断摧毁重建,追问自己内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然后了解自己,找到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眼光活着。这个场景在纽约最合适。过程很痛苦,但是最终可以把自己捋明白了,让人生过的不拧巴,每个人越早经历越好。
-
我们几乎是逃跑般离开了纽约。
没有哪次搬家,像这次一样轻松愉快。狭小闷热的电梯,被挤进了四个旅行箱。电梯里没有手机信号,置身其中,仿佛是进入了六十年代电影里的老式公寓。
事实上,这栋位于曼哈顿西区 90 街的六层战前公寓,最近一次装修,确实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
我们租来的车停在路边,亮着双闪。路的对面是中央公园的西大门,向南走几个街口,是 Dakota 公寓,那里是列侬和洋子的寓所。一九八零年的一个晚上,列侬在这个路口被人杀害。
曼哈顿岛上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种族样本,地铁车厢里能同时听到十几种语言,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担心聚积在站台上的湿热空气里会掺杂异族携带的病菌,却常常忽视,我也是此地的异族之一。
我把最后一件行李放进 SUV 后面,再装进一箱崭新的矿泉水。脚下的地面在颤抖,这是 C 线地铁从地下经过时发出的轰鸣。地面的通风孔里,涌起了一股热浪。如果不是梦露在 Lexington Avenue 被吹起的裙子勉为其难地美化了这种汗臭、狐臭和垃圾臭组合而成的纽约气味,我恐怕早就吐了一地。
我上楼回到房间,检查有没有重要的物品被遗漏在房里。最后一次环顾这间公寓:这里除了东侧大窗能俯瞰中央公园这一优点,其余竟是如此一无是处。楼道里弥漫着腐烂的味道,厨房里的老鼠不知死了没有。邻居搬家时从门缝里传出一阵恶臭,让人怀疑他屋里是不是藏匿了尸体。电梯的按钮依旧接触不良。
走出这栋公寓楼的大门,我深吸了一口气。中央公园在我面前,向我敞开怀抱,这里是纽约人寻求心灵安慰的避难所,大都会博物馆是下班后最好的去处,他们离我只有不到五分钟的距离。我舍不得离开这里。
但一想到终年要在如此拥挤、嘈杂而又陈旧的城市中生活,我就啐了一口地,上车,关门,头也不回。一脚踩到 4000 转,朝新泽西方向驶去。
-
第一次去纽约之前,我对纽约就已经很熟悉了。八十年代末出生的中国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是来自美国;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大部分是来自纽约。
这里有伍迪·艾伦的电影,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美国往事里的曼哈顿大桥,教父里的小意大利;有许多你从未到过,却早已熟知了的地点和景色。每个不经意的街口,都在某部电影里反复见过。这种烙印般的成像在脑海里停留多年,等候你亲自来临。直到有一天,我们觉得拍照留念简直成了一种俗套,却还是没能放下手机,去用双眼和内心欣赏这座神奇的城市。
我们记不清去了多少次 MoMA、MET 和 Guggenheim,这几个美术馆里的作品覆盖了我们对于艺术史的大半认知。我们甚至办了长期会员,只为了省去在门口排队买票的时间。我们看到了最近距离的安迪·沃霍尔、马修·巴尔尼、巴斯奎亚特、大卫·霍克尼、白南准、里希特、约翰·凯奇、阿布拉莫维奇;也看到了最全数量的莫奈、梵高、德加、德拉克洛瓦、马蒂斯、高更、克里姆特、罗丹、贾科梅蒂、毕加索、萨金特、怀斯。
我们坐在莫奈的油画旁,发呆度日;走过毕加索的原作却置若罔闻;在贾科梅蒂的雕塑旁喝着冷饮;这才发觉,我们被这宏大的亲密接触冲昏了头脑。
这里有在画册里才能见到的艺术,有在电影里才能见到的人、事、景,有我们一度认为至高无上的一切。
-
我订了一份「纽约时报」。每天早上到了公司,边看报边发微信告诉她,哪里有露天音乐会,哪里有街头表演,或是河边来了大黄鸭,飞机在天上写圆周率。诸如这些事情,并无任何用处,它们既不拯救世界,也不劫富济贫。这些无用的事,像海上的灯塔,失去了这些坐标,人就容易迷失在这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岛上。
我们走过一条百年前的铁路,这里曾经是曼哈顿岛的货运枢纽,废弃后长满了杂草。离地四层楼高的铁路桥,完整保留下来,穿过拥挤的切尔西艺术区。走在铁路桥上,转角处的画廊有通透的落地玻璃窗,阳光在画廊干净的桃木底板上刻印出一块块方形投影。画廊的墙上是模糊不清的长时间曝光。
从散场的「悲惨世界」走出来,剧场过道的小门打开,烟雾缭绕,视线像照相机适应曝光一样逐渐看清了外面。原来一墙之隔外,是繁华的时代广场。戏剧结束后,也不多留片刻回味,直接让观众回到了现实的十字路口。
-
每天最冷静的时候,是在上下班的地铁里。
纽约的地铁陈旧得让人担心。巨大的噪音迫使我们扯大嗓门喊话,直到喉咙沙哑。逐渐地,我们不再在地铁站里对话,而是习惯了在进入地下前的最后一刻,发出手机信息,告诉对方我就快到了。
相比没有手机信号,我更怕遇到没有空调的车厢。在炎热的夏季,老旧的通风设计如同虚无。凝滞的热气和尿骚味、站台顶上不时跌落的墙皮,只有轨道里的老鼠和夜晚入住的流浪汉们才懂得欣赏这种落魄之美。
早上八点四十五分,我准时到达 Canal Street 地铁站,跟随上班人流走向地面。派发报纸的中年妇女,日复一日重复着吆喝。地铁的广告里,新上的百老汇歌剧或是好莱坞电影,在努力模糊着现实和美好之间的距离。
地铁站里保留着监狱般冰冷的铁栏旋转门,每当我被卡在里面、或是被前一个乘客经过后的高速旋转门夹到脚时,我竟不由自主怀念起北京那拥挤的地铁来,毕竟,那好歹也是被挤死在崭新且熟悉的大望路、呼家楼或是四惠东;而当我在 42 街时代广场地铁站迷路,走了三圈仍找不到反方向的 Local 列车时,我觉得西直门那冗长的队伍和单一的路线,比起眼前纽约地铁错综复杂的选项,更省大脑,甚至更适合早就缺乏了探险精神的我们。
不过,当我想到纽约的地铁几乎 7 × 24 不间断地运行了一百年,却又由衷地敬佩起这座城市。
-
直到我们对这一切麻木了,就到了要走的时候。
至少,也早已萌生了要走的念头。这种念头产生于我在地铁里不得不将耳机音量推到最大时;产生于当我的信用卡被严重透支时;产生于当我从便利店买回一箱三倍售价的矿泉水时;产生于当我被滞留在没有原因停下的地铁里,却听不清列车员广播在说什么时;产生于当半夜修路的工程车在窗外吵得我睡不着时。
每当这种时候,一切美好就显得很脆弱了。
我们开始怀念在南方村里的小屋:墙上贴着照片,烤箱里的蛋糕胚子散发出愉快的香气,蜡烛和香薰灯发出微弱不易察觉的响声,我们打开电视或音响,用很小的音量听音乐。便宜的二手车停在窗外楼下,坐在桌前就能看到,我们可以整天不锁车,不锁家门。这小屋并不惊艳,也不刺激,完全谈不上 fancy,但我们想回到那里,正如我们想回到北京。
北京是个熟悉的姑娘;而纽约,则是个风情万种的女人,奈何她闲事太多,唠叨不断,我总不能忍着和她过一辈子吧。
-
幸运的是,我们只是在纽约短暂的停留,并没有任何必须留在这里的负担。
三个月后,我们租了一辆车,决定离开这里,来一场公路旅行。旅行的终点,就是南方小村里我们这几年的家。手机地图告诉我,要连续开二十四个小时,才能完成这场由北向南穿越美国东海岸的旅程。
跟随缓慢的车流穿过新泽西隧道,高楼抛在身后,眼前重新回到了我对于美国的固有印象:平坦宽阔的道路,间距遥远的房屋,大片的森林,蓝天,云朵。
-
二零一五年 九月
(看到这个问题,有感而发,转一篇旧文。后来我又去了许多城市,再没有一个像纽约这样,让人又爱又恨了。)
我偶然间在美国的一个华人微信平台看到转载了这篇文章,才想起来自己还在知乎写了这个,正好有空回来给大家更新一波!
很多人好奇偷渡的方法,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下我知道的,应该不会被和谐吧。。
首先呢就是跟我一样的偷渡,早年的偷渡的偷渡客是真的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耗时一年半载才能从各种与美国接壤的国家进入美国,还有一定的死亡率和经历各种可怕的事,答主就有一位长辈,在途中遭遇了毒蚊子,不治身亡。
现在的偷渡就爽快多了,给你办个其他国家的旅游签证先出境,然后经过三四个国家的转机(不入境),最终目的地都是墨西哥(可以签证墨西哥就省略前面的),然后在墨西哥黑帮蛇头的掩护下进入美国,耗时三到十天,全程花费接近四十万人民币,来美国大约打工三年多才能还完。
然后呢就是留学签证,旅游签证和工作签证了,有资格的就自己去签,没有资格的就委托专门的旅行社用假材料去签,过了就直接飞机入境美国,接下来是找公民结婚转身份还是黑掉去申请庇护就看自己的意愿了。花费大概就十来万人民币,打工一年就全搞定。(答主的家乡属于正规签证的黑名单,无论是哪种签证,通过率都极低)
直接与公民结婚申请签证和投资移民我就不说了,都是正常渠道,假结婚,身份下来就离婚的也很多。
鉴于最近美国政府关于移民政策的调整,17年之后留学/旅游/工作签黑下来申请庇护的很幸运,因为会优先处理这些后面的申请,这些人上庭辩护和转变身份拿绿卡的速度会很快,幸运的一年多就能拿到绿卡。17年之前的就积压在那边,等后面的申请做完了才会回头去审核,想等到绿卡流程起码5,6年。
以下为原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了很多回答,基本都是在美工作留学的视角,那么就让我一个偷渡客的视角,来给你们强答一波来自底层人民眼中的NYC。
我是15年来到美国,第一站就是NYC的chinatown,就如很多回答说的那样,脏乱差,满满的80年代香港小市场的感觉,第一眼就感觉我映像中的美国崩了一半。但是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唐人街又是个很重要的地方,这里职业介绍所林立,是全美餐馆行业最大的人力资源集散地,每天都有无数华人同胞乘坐班车去往全美各地的餐馆谋生。
在NYC有三个华人聚集的地方,queens的法拉盛,downtown的唐人街,以及brooklyn的八大道40-60st。
唐人街历史最久,房租最贵,大多是广东人和香港人这样的粤语人口,但是近年来逐渐被福州人占领。房租以一个小单间(公用厕所)为例大概在500-650,环境是三个地方中最为脏乱差,房价最高,商业化最为严重的地方。
八大道大部分为福州人,房租房租较便宜,小单间在400-600左右,环境比唐人街稍好,物价教低,且餐饮较为健全,生活较为方便,性价比最高,是很多刚来NY的人生活首选。
法拉盛人口组成最为复杂,以北方人口居多,全国各地的人这里都能找到,且与韩国人口聚集地毗邻。房租最贵,小单间大约在550-750之间,是三个华人聚集地中最为年轻,商业最发达的地方,生活成本也是最高。来自五湖四海的美食,小吃,应有尽有。
在NY,像我们这样没有文凭,不能靠头脑吃饭的人,只能靠体力去拼。广东人来美最早,早年扎堆餐馆行业,现在都转行或者退休,大部分从事保险/地产/医疗等行业,福州人扎堆餐馆行业,北方人则大多从事按摩/美甲/餐馆等行业,还有些做装修,餐馆配送等相关配套产业。
大多数人月收入约在3000-5000之间,并且几乎所有人都不报足税,蹭医保,蹭福利,蹭退税这些都是常态。这样的收入,足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在这座城市中生存,甚至一定程度上财富自由,让你能买得起最新的iphone手机,买得起LV,爱马仕。(只要不想再纽约买房子)
所以我们不在乎这座城市的文化,不在乎这座城市的多样性。我们中大多数人,一周5-6天都在外州工作,一天接近12小时的工作时间让我们无暇多想。每到休息天,深夜从外州赶回纽约,在自己的出租屋里小憩一晚,白天办点事情或者约三五好友吃个饭,晚上再赶回工作的地方,周而复始。每个月赚到的钱,除去花销,剩下的全寄回国,供养在国内的家人,在老家为父母盖一栋小楼房,这就是全部,不考虑未来,不考虑发展,只看着今天赚到手的现金。
本来没想要回答这个问题,看到 @携隐 的一句“不是富家女”我真是有点哑然失笑……
所以住华尔街,和明星一栋楼,不用坐地铁,可以去纽交所对面的健身房,这也不算富家女吗?光住的花销一个月几千刀出去了,emmm,也许跟伊万卡川普比不算吧……
让我来讲讲真正的“非富家女”在纽约的生活是什么感觉吧……
首先住,遇到一个不认识的人,纽约人特别喜欢问,你住哪?因为作为一个阶级特别明显的城市,知道你住哪里,基本就知道你是什么阶级了。在纽约的鄙视链里,如果你说你住在曼哈顿上东区,长岛,以及城中心的几个网红区,格林威治村,切尔西,翠贝卡等地方,那你会收获更多热情问询。
这个时候我会说我住在布鲁克林。
哦?威廉斯堡吗?(纽约新兴网红区,《破产姐妹》拍摄地)
不,日落公园。
emmm,interesting,然后转移话题不再聊下去,这是绝大多数纽约人此时的反应。我觉得,很多富家女可能这辈子都没来过日落公园,她们都不知道这是哪……
我住的“日落公园区”实际上是纽约三大华人聚集区之一,曾经是爱尔兰聚集区,建筑风格和电影《布鲁克林》里的很像,据说马丁斯科塞斯的《无间行者》也在这附近取过景。这个地方距离布鲁克林唐人街八大道三四个街区,周围就是很典型的我国三四五线城市八九十年代的样子。
房东一家人住一楼,我租住在二层四个房间的一间,两户人共用一个洗手间,四个房间共用一个开放式厨房。房租480刀,后来涨到520刀。(搞笑的是,这个房租居然比我回北京后房租的绝对值还便宜……)
再说行,我在NYU上学,所以每天坐地铁是必须的。应该说,我住的地方到学校还是很方便的,因为Tisch的楼正好就在地铁口,我坐N/R线,不需要转车,快的时候30分钟就可以到,慢的时候也就一小时(通勤时间完爆北京)。纽约的地铁我就不具体吐槽了,如果吐槽可以吐槽三天三夜吧,直接上个米奇在地铁的小视频好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纽约地铁的米奇们https://www.zhihu.com/video/1131896108783411200地铁里的鸽子…
纽约流浪汉坐地铁还看书,服气!
这个宝贝地铁,一个月的月卡是一百多刀……
曼哈顿的黄色出租车随处可见,但我从来没自己打过,因为贵。唯一的一次坐出租车是搭了一个亲戚的便车,感受很一般。至于美国很流行的uber,我是因为拍一个学生作业,带了特别特别多东西,回去的时候,朋友说还是叫车吧别坐地铁了,我内心是拒绝的,因为这些东西我都是坐地铁带过来的,我觉得完全可以坐地铁带回去的,但是碍于面子,和不好意思叫朋友帮忙拍完片还帮忙搬东西,还是叫车了,于是70多刀的打车费成为我学生作业里最大的一笔花销……
说完住和行,说说吃穿,作为纽约屌丝女士,衣服我基本没怎么买过,来的时候两个行李箱,走的时候还是两个行李箱。比较贵的衣服只有在梅西百货买的一件不到一百刀的羽绒服,和一件几十刀的大衣。鞋因为被前任室友意外当垃圾丢掉了,所以买了几双,其中有一双是另一个室友淘汰掉送我的雪地靴,脚后跟稍微破了个洞,不明显,我穿着过了两个冬天,很温暖。
吃的话,基本上不会下馆子,平均一个月能有一次和朋友的社交应酬吧,纽约很流行AA,于是当你看菜很贵不敢点,只点了一份鸟食最后却被AA很多钱的时候,心里就会有点不开心,同时又会很嫌弃自己为啥这么斤斤计较,这么抠抠嗖嗖。时间长了与朋友的应酬也少了,朋友也少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吃饭怎么解决呢?先是坚持了两三个月自己带饭,后来发现油沁到饭盒的塑料里怎么都洗不干净,只有玻璃饭盒才可以洗干净,但是玻璃饭盒又死沉,遂作罢。于是开始天天吃纽约小推车+赛百味麦当劳的五刀特价餐,然后分两顿吃。赛百味的三明治最好分,直接中午吃一半,晚上吃一半,小推车次之,麦当劳则是晚上上课打牙祭的首选了。纽约人也很爱喝咖啡,一杯星巴克,基本上五刀没了。而作为学渣,我的咖啡因来源则是麦当劳1刀的屌丝咖啡,或者华人超市买的旧街场速溶白咖啡,其实我觉得味道都差不多,速溶还更好喝点。
周末我一般会自己做饭,煮点饺子馄饨,或者简单炒个菜蒸个米饭,去超市买点东西,剩下时间用来看书赶作业,就是完美的一天过去。
我在纽约的家,小却温馨。
在上学期间,我一直在做一份月薪1200刀的校内工作,这份工作基本上覆盖掉我衣食住行的花销,让我可以非常屌丝地活着,甚至每个月还小有盈余。
以上就是一个真 非富家女在纽约的生活。其实我的生活,只是非富,远远算不上穷,如果去杰克逊高地,或者黑人聚集区看看,那种生活基本上也不是我能够想象得到的。只不过,这样的生活也足以和我那些自认为不富的同学们隔绝了,因为住不在一起,吃不到一块,玩不到一起……反正在纽约我的朋友挺少的。
那么像我这样的屌丝女士,在纽约的高光时刻有哪些呢?其实很多,纽约看电影挺便宜,买个moviepass,(当时这公司还没黄,40刀一个月)一个月就可以看三十部电影,MoMA学生证免费,也是可以不限次地免费看电影,我怀着薅羊毛的心态,看了好多墨西哥电影,IFC Center,也是可以用moviepass,所以院线片片荒的时候我就去看下,还有布鲁克林音乐学院,和林肯中心,等等一堆艺术影院,同样有无数好电影放映,都是不需要花钱,或者花很少钱就可以去看,那时候我给自己设了个目标,凡是进城(我管去曼哈顿叫进城)就顺便去趟电影院。作为一个屌丝,我在纽约也见了不少名人,比如马丁斯科塞斯、科恩兄弟、昆汀塔伦蒂诺、伍迪艾伦、李安、维姆文德斯、岩井俊二等等等等,对于一个学电影的穷学生来说,纽约可以算是天堂一样的存在了,处处是电影取景地,处处是便宜的电影院。
软木板上是各种电影院的排片表,以及我每个月的观影计划。
当然还有很多更加日常的高光时刻,比如每次坐地铁在布鲁克林和曼哈顿穿梭时,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布鲁克林大桥上,你可以看见纽约无比美丽的天际线,一栋栋摩天大楼华灯初上,远处的自由女神火炬亮起,这种特别像电影的美景,我每次看到都有种莫名的感动。比如没有钱去健身房的我迷上了跑步到海边,看远处海市蜃楼般的城市,看天色一点点暗淡下来时,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丽天色,看布鲁克林的钓鱼大叔钓上巨大的海鱼,以及纽约的夏日露天电影放映,在公园里,拿个瑜伽垫,铺在草地上,躺好,等待夜幕降临,等待整个城市成为电影的背景。
好多鱼类专家告诉我这是河鱼,大鲤鱼,好吧我终于从相册里翻出来一张海鱼的照片…
那种感觉,近乎于苏轼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大隐隐于市,诗意地栖居,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打个小广告吧,12月30号我将在知乎live分享我跨专业申请美国电影专业硕士的经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来听下哟~
如何跨专业申请美国电影专业硕士公司名称: 万泰-万泰平台-万泰中国加盟站
手 机: 13800000000
电 话: 400-123-4567
邮 箱: admin@youweb.com
地 址: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