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河从苏州来④丨铿锵迈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从太湖边的瓜泾口向东奔流13公里,吴淞江穿越苏州工业园区,将这片开放创新的热土紧紧拥入怀中。

  作为中国与新加坡国际合作的典范,苏州工业园区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肩负着“探路先锋”的历史使命。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首站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强调要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两个月后发布的《苏州工业园区扩大国际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动计划》,从10个方面提出28个主要预期目标、布局33项重点举措,彰显出园区深化开放、勇探新路的勃勃雄心。

  蜿蜒秀丽的吴淞江,织就了沪苏两地密切交流的纽带,涌动着协同发展的澎湃活力。眼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深入推进,苏州工业园区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强与上海在产业、人才、项目等方面的交流互鉴,以开放优势持续赋能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

  金鸡湖远景 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战略叠加带来机遇叠加

  晨曦初露,吴淞江畔的苏州园区港,一架架集装箱吊机在悠扬的汽笛声中开始忙碌。一箱箱“园区制造”“园区创造”登船启航,顺流向东,约14个小时后抵达上海,再由此奔赴世界各地。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部长谭美芳说,对比卡车运输,这条水上线路可节约10%左右的物流成本,以及仓储、场地租赁等隐性支出。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个月后,园区港开港。”在苏州园区港总经理邵子燕看来,长三角一体化的滚滚浪潮,具象为眼前的吴淞江水,带动港口一刻不停谋发展。园区港已先后开通至上海港宜东码头、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及苏州港太仓港区的3条集装箱内外贸水路运输航线,实现了目的港和起运港的口岸功能。2021年,上港集团ICT(内陆集装箱码头)业务落地园区港,“进园区港等同于进上海港”从此成为可能。2022年,园区港完成水运吞吐量近7万标箱,比上一年增长30%,预计今年全年突破10万标箱。

  苏州园区港

  一体化发展,让园区的开放程度更高。2019年,一颗突破性改革的“种子”——自贸试验区,从它的起源地上海外高桥出发,沿着吴淞江溯流而上,在园区这块“试验田”落地生根。四年来,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涌现出一大批创新亮点,为园区深化国际合作增添了新动能,为苏州开放型经济构筑了新优势,为江苏自贸区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又一个金秋到来,“试验田”里已是硕果累累。前不久,江苏省自贸办发布第四批创新实践案例,苏州自贸片区建设“免证园区”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6项制度创新案例入选,将在全省示范借鉴。截至目前,苏州自贸片区已累计形成全国全省首创及领先的制度创新成果190项,其中13项在全国示范推广。

  一体化发展,为园区带来制度红利、海量资源,但园区更看重、更想“引进”的是上海开放的思维、先进的理念。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获批,将苏州工业园区纳入“一核两带”功能布局中的北向拓展带。两年多来,园区与“大虹桥”城市既竞争又合作,在长期的竞合氛围中共同向前,《总体方案》中的“产业协作机制”“虚拟航站楼”以及综保区与自贸区协同发展等内容已然落地见效。

  融入长三角,拥抱全世界。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以做强“一核”、做优做精“两带”,引领带动长三角全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推进共建中新“国际化走廊”,拓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双向投资、金融与服务业等领域合作。

  从长三角一体化,到自贸试验区,再到上海“大虹桥”……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园区带来多重发展机遇,推动园区开放程度、创新浓度、经济密度不断提升。“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远眺桑田科学岛

  桑田岛上见证沧海桑田

  吴淞江上,开放风劲,创新潮涌。苏州工业园区主动扛起建设长三角科创策源地的重任,奋楫扬帆,破浪笃行。在“吴淞江科创带”的龙头位置,吴淞江水环绕的桑田科学岛上,园区人主动作为,推动“一基地、两中心”集中落地。

  9月6日,苏州实验室总部基地开工,规划布局科学实验组团与大科学装置区、行政会议组团、生活配套组团等设施,目标打造世界一流人才的聚集地和原创性成果突破转化的摇篮,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实验室。

  9月2日,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总部同步开工。两大项目总投资32.9亿元,规划布局科研楼、产业化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等设施,将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接轨全球的服务。

  凭借世界一流的平台、接轨全球的服务,桑田岛上“沧海”变成“桑田”。在长三角这条创新链上,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更加不可替代的一环。

  苏州纳米城

  一体化发展不断升级,让园区开放创新的特质愈发彰显。从空中俯瞰,桑田科学岛向西,吴淞江的广阔腹地上,来自长三角的资源与智慧加速汇聚,高校、大院大所、创新企业纷至沓来,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创新集群拔节生长,长三角科创高原上的高峰在这里初现端倪——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是园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的主战场,集聚了620家创新企业、近3.5万名研发人才,形成了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及新兴疗法等优势赛道,未来将紧密跟踪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药物、AI制药等医药前沿技术,以全新的载体物理空间、公共服务平台、产业生态环境助力“一号产业”高质量发展。

  苏州纳米城是园区发展纳米产业的主阵地,为企业提供“创新研发、工程化中试、小规模生产、成果转化、专利运营、产业服务、总部办公、会议展示、综合配套”的全流程服务。经过十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截至2022年底,入驻企业超500家,已培育5家上市企业、11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苏州国际科技园是园区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主引擎,聚焦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数字经济产业,布局集成电路设计、智能网联、工业软件、ITBT、大数据等细分领域,孵化了超4500家科技企业,未来将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建设为引领,加强场景应用突破、牵引行业生态集聚,树立人工智能发展的示范标杆。

  以开放为帆,以创新为桨,苏州工业园区这艘巨轮加速驶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深海”。今年1月至6月,园区实际利用外资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博世新能源、奥林巴斯医疗器械等一批总部型、研发型外资项目相继落地;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160亿元,同比增长3.4%;产业项目投资、新兴产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位居苏州前列。

  “未来城”里预见城市未来

  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园区人眼界更宽、心胸更广、思维更活。锚定建设“一流的产业新区、一流的开放名区、一流的创新园区、一流的中心城区”目标定位,园区提出,要为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人才营造一个国际化、现代化的人居环境。

  2022年8月,园区发布“一主两副”建设规划,明确在强化环金鸡湖城市主中心的基础上,在一南一北重点打造两个副中心——以桑田科学岛为核心的吴淞湾未来城、以阳澄银座为核心的阳澄南岸创新城。这一年来,“一主两副”规划有序推进,舒展了城市发展的筋骨,留足了城市未来的空间。

  在一体化发展的加持下,来自长三角的平台、服务、信息涌向园区,为园区加快打造一流人居环境增添了底气、拓展了思路。

  苏州城市航站楼

  内畅外联的交通是前提。圆融天幕下的苏州城市航站楼,将上海机场的服务前置到苏州百姓家门口。目前城航楼已开通8家航空公司,包括7家国内航空公司和1家新加坡航空公司。苏州城市航站楼运营负责人朱娇介绍,城航楼开业4个多月来,已有1.3万名旅客由此出发。

  正在建设中的苏州东站,是苏州链接上海的东枢纽。作为吴淞湾未来城的核心项目,苏州东站未来将成为全国首个汇聚高铁、城际铁路、市域线、轨道线的地下高铁枢纽,打造“四网融合”的TOD典范。

  一流的服务是题中之意,超前的服务理念同样必不可少。总部位于上海的嘉会医疗(苏州)去年11月在园区落地,成为苏州自贸片区第一家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可快速触达上海及海外医疗资源,为中外家庭提供国际化医疗服务。这是园区优化人居环境的积极实践,也是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发布关于外国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化服务若干举措,设立全省首个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建成国内首家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园区一番“组合拳”打出“真功夫”。目前,园区外籍常住人口达1.2万人,占苏州一半;海归人才近1.3万人,占苏州五分之一。

  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

  海内外人才近悦远来成为园区新风景。裕新路108号,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技术平台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园区引进的生物医药产业平台型项目。走进大楼,代谢平台、众创空间、检测中心等设施配套齐全,逐楼分布。“对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正是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生物医药企业临床前技术研发都可以在这栋楼里完成。”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副院长、研发负责人梅良和说。

  向海而生,开放而兴。行走园区,一幕幕生产生活的火热场景、一个个乐业安居的生动画面,让人真切触摸到这座开放之城的发展脉动。金鸡湖西岸,长三角的“东风”吹过,寓意“互融与共生”的圆融雕塑静静矗立,见证“园区经验”历久弥新,预见“未来城”里无限可能。

  策划 包闻军

  统筹 李仲勋 潘朝晖

  采写 孟旭 王俊杰

  视频 张晰涵

  栏目题写 顾工

平台注册入口